您现在的位置是: 互联网 > > 正文

造谣夸大的手段不能容忍 虚假传播的行为必须制止

时间:2021-11-08 16:13:59 来源:北京晚报 发布者:DN032

“震惊!”“速看!”“万分危急!”网络推文盛行的当下,类似的“震惊体”标题满屏飞舞。新华社记者近日跟踪一网络黑产团伙,起底了流量变现背后的“生意经”。据调查,这些公司会给网文加上夸张的字眼,甚至造谣不怕事大;善于假冒权威来源,或迎合老年人的阅读偏好;还会设置“返回”变“跳转”等暗门,植入投资理财、健康养生品等广告。对于这些广告内容,真假难以保证,但可保证的是,用户每点击一次,公司就能赚3毛钱。

统一披着惊悚的标题,仔细一读却文不对题;炮制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多半无凭无据。相信但凡有点时间刷刷网络的人,都对这类造假文案十分熟悉。就说自疫情暴发以来,那些处心积虑蹭疫情热点的文案就不在少数。去年3月,“华商真难”系列网文刷屏网络,一度引发网友用“南极华商太难”进行讽刺,道出不满;今年6月,广州疫情形势吃紧,顶着“戒严封城”“一个不留”等惊悚标题的文章快速传播,导致不少老年人“闻谣而动”,到超市、菜场抢购一番。这些有毒的谣言顺着网线“扩散”,让文案的编造发布者坐享利益分成,却给疫情防控工作者平添更多负担,同样可视为防疫之大敌。

流量变现的逻辑可以套用,“投老人所好”的模式也可以采用,但造谣夸大的手段不能容忍,虚假传播的行为必须制止。从网络环境来说,怎能让这些煽动情绪的假消息堂而皇之地占据大部分流量?从社会层面来看,罔顾事实真相制造恐慌、贩卖焦虑,也涉嫌扰乱公共秩序。不仅是疫情的谣言要坚决击破,造谣物资短缺、编造名人八卦、大搞夸张标题、天天听风就是雨等等行为,都该加以纠正。只有真的惩治到人,责罚到痛,才可能产生震慑,扫除垃圾。

良好的网络生态与垃圾营销号不能并存,社会公序良俗与造假传谣的行为更是一对矛盾体。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暴露难看的吃相,于网络形象而言应该下架;唯流量是图的思维,更暴露道德意识和法律常识的缺失,无论如何都该摒弃。

(原标题:“震惊体”何时休?骗流量可恶,围猎老人可恨)

(记者:辛音)

标签: 震惊体 标题 流量变现 夸张字眼 造谣夸大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