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互联网 > > 正文

二里头时期 河洛地区已种植小麦_全球快看

时间:2023-06-02 10:01:34 来源:洛阳网 发布者:DN032


(相关资料图)

当前,我市正全力抢收小麦。盼望颗粒归仓、五谷丰登,是绵延至今的农耕文化留给河洛大地的烙印。

当前,我市正全力抢收小麦。盼望颗粒归仓、五谷丰登,是绵延至今的农耕文化留给河洛大地的烙印。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河洛地区已种植小麦,二里头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小麦。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粒粒小麦,皆是人间烟火。

“小麦万石”陶仓

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河洛地区种植小麦的历史,可以上溯至五帝时期,但直到东周之前,种植面积都不大。在我市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考古人员都发现了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化石,这说明至少在距今5000多年前,洛阳就开始种植小麦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介绍,在包括二里头遗址在内的中原地区多个遗址的二里头时期堆积中发现了水稻、小麦和大豆。小麦可能由西亚经中亚传入我国,在龙山时期的黄河流域即有发现,二里头时期已传入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进入夏代中晚期的二里头时期,炭化小麦在伊洛河盆地等地普遍被发现,虽然出土的数量和概率均较低,但比起早前新石器时期的瓦店遗址和夏代早期的新砦遗址已高出很多。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周王室在函谷关、虎牢关一带广种小麦。《周礼·职方氏》中记载:豫州“其谷宜五种”,即黍、稷、菽、麦、稻。当时的小麦已有春小麦、冬小麦之分: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到秋季收获;冬小麦在仲秋播种,到孟夏收获。西周时期,洛阳种的是春小麦,到了东周时期,冬小麦得到迅速推广。《礼记·月令》中提到:孟夏之月“升麦”,孟秋之月“登谷”。文史专家认为,这说明一年两熟制的耕种技术在当时已较为普遍,即秋收后种麦,麦收后种谷,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

《左传》中记载了春秋初期的一则故事,发生在周王室与郑国之间:“夏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这一年的四月,刚刚入夏,郑庄公派郑卿祭足收割东周王畿内温地的麦,当年秋天,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周郑关系大大恶化。

行走在洛阳多个博物馆,能发现不少用于耕作、播种、灌溉、收获等古代农业器械的影子。例如,洛阳博物馆内有新石器时期人们用来加工粮食等农作物的石磨盘、石磨棒,以及东汉时期随葬的陶鼎、陶仓。这些陶鼎和陶仓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随葬器物,其表面大多数还有朱书红字“肉脯”“栗万石”“小麦万石”等字样,寓意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1] [2] 下一页 尾页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