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互联网 > > 正文

师从沈从文,和文物打了一辈子交道,促成156件流失文物回国 | 知书No.232

时间:2023-06-17 03:25:57 来源:搜狐文化 发布者:DN032

文物专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孙机先生于2023年6月15日逝世,享年94岁。

孙机先生出生于1929年,1951年师从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并曾协助整理中国古代铜镜的有关资料。曾任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长期在宿白先生的指导下用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1960年毕业后留系工作。


【资料图】

孙机先生

1979年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考古部工作,可以说他和古籍、文物打了一辈子的交道。

自1979年入馆以来,孙机先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先生亲自为近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与礼仪研讨会”“中国古代服饰文物研究论坛”“走出历史认知的误区——2021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论坛”“文学中的服饰——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学术论坛”等确定主题、制订方案,使古代服饰系列论坛逐步成为在学术界富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先生还在学术上为国家博物馆的许多展览把关,保证了展览的质量。特别是2021年2月,91岁高龄的先生作为策展人,在国家博物馆精心推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广受社会关注和一致好评。

孙机(左)和李约瑟

孙机先生曾说,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成就,是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本应成为常识,家喻户晓。现今尊之为“文物”者,在古代,多数曾经是日常生活用品,以其功能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有着自己的位置。若干重器和宝器,只不过是将这种属性加以强化和神化。从探讨文物固有的社会功能的观点出发,它们如同架设在时间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镜,从中可以窥测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调焦得当,还能看见某些重大事件的细节、特殊技艺的妙谛,和不因岁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闪光。

先生以深厚的学术功力为国家博物馆的藏品鉴定和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出众多青年学者,特别在舆服研究等领域建立起了学术梯队,深受广大职工的尊敬与爱戴。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后,他倾心指导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引领文物鉴定研究前沿方向。先生桃李芬芳,87岁高龄时仍坚持为一线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人员现场授课,不遗余力培养大批文物鉴定和研究专业人才;先生慧眼如炬,为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把关论证,指导征集龙门石窟佛像、青铜芮伯壶等大批流散国宝;先生心系家国,为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回归助力献策,促成156件流失丹麦文物、流失英国青铜虎鎣、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大批文物回归祖国,在全国文物博物馆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孙机先生潜心中国古代科技文物的研究,运用文献与实物互相对照、互相印证的方法,在古代舆服、科技史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著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国古舆服论丛》《中国圣火》《华夏衣冠》《从历史中醒来》《仰观集》等著作。

2014年,孙机先生《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书里涵盖了中国古代农业与膳食,酒、茶、糖、烟,纺织与服装等十个方面,基本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物质文明。书中几百幅线描图,均为孙机先生亲笔手绘,画面生动,解说性强。这样一部精品力作出版后受到各界欢迎,成为物质资料研究领域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获得2014中国好书、第十届文津图书奖等多项重量级大奖。

除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孙机先生的另一代表作《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由中华书局推出修定本。这本书结合出土文物,详细介绍了汉代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内容涉及耕作、渔猎、窑业、冶铸、纺织、钱币、车船、武备、建筑、家具、服饰、文具、医药、饮食器、灯、熏炉、玉器、金银器、乐器、杂技、娱乐、少数民族文物等诸多方面。

书中将汉代的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互相印证,附有上千幅汉代文物图样,为汉代的生活和生产画出一个清晰的轮廓,成为田野考古人人手一本的手边书和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必读之作。孙机先生在解说这些物质遗存时,大量引用相关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对于每件物品的产生、发展及其沿革都作了系统、简明的阐述,时有独到精辟之见,是了解汉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必读之作。

通常谈文物,谈论的是生产力水平、工艺价值、美学价值、真假鉴定等,孙机先生将文物看成实用器,在命名、比较、考据的过程中,把死的文物谈成了活的历史。比如,从良渚玉器上的鸟纹、到阳燧鸟以至阳乌,都和鸟柱灯上的鸟的用意有相通之处。以阳燧鸟充当“明烛”的标志,显然比冏纹伞帽更直观。在庄严的祭礼中,用阳燧镜在神鸟背上引起炎炎明火,使关于太阳的神话在众目之前呈现,会使在场的与祭者感受到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这样,它也就成为点燃“明火”的神灯,照耀祭品的“明烛”了。

孙机先生在《仰观集:古文物的欣赏与鉴别》一书后记中写道:“博物馆是文物的殿堂,而文物是人类文化成就之物的见证。在博物馆服务,有幸和这些世间珍异朝夕谋面,没有理由不掬其丹诚、倾其绵薄,去揭示它们的内涵,阐扬它们的意义。唯仰观各类文物之博大,俯察自己的这点体会之粗浅,每不胜惶汗。在祖国的文物宝山之前,一名老兵也正和一名新兵一样,只有从头迈步,努力登攀!”

古舆服研究方面,他论证了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主持设计山东淄博“中国古车博物馆”,对中国古代服饰发展进行系统整理和详细阐释考证,结合其古代服饰研究方面论述,形成《中国古舆服论丛》《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等重要论著,在学界具广泛影响力。科技史研究方面,他对古代衣食住行等各领域物质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其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作为科普入门读物,以大家底蕴、晓畅文笔,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基本知识系统呈现在大众面前,产生极好的社会反响,获得了诸多荣誉。中外交流史研究方面,先生的《中国圣火——中国古文物与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干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深和扩展了中外文化交流这一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孙机先生看来,研究古代物质文化,不仅能让人们更加了解、热爱祖国的历史,而且能为今天的建设提供动力,考古能看得见历史,也能望得见未来,“我们说考古对社会有用,不是说考古能为今天的社会生活直接提供一个什么新技术,而是说考古可以增加文化自信,进而加强爱国主义”。他的一生,“树立了一座学术的里程碑,一座人格的纪念碑”。

参考文献:国博君《孙机先生生平》、中华书局《央视专访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方面的成就,是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