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互联网 > > 正文

每日简讯:吕梁:把非遗“厚家底”转为发展新动能

时间:2023-06-17 10:07:27 来源: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发布者:DN032

作为非遗产品的青塘村粽子近年来广受市场青睐。图为山西青塘红食品有限公司的员工正在包粽子。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全明摄

独一无二的汾酒酿制技艺、精彩绝伦的皮影戏、形象逼真的中阳剪纸、栩栩如生的面塑、精致的葫芦制作工艺品……滔滔黄河水、巍巍吕梁山,孕育了绚丽斑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吕梁市拥有国家级非遗16项、省级非遗53项、市级非遗117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7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近300名。


【资料图】

近年来,该市深入挖掘非遗文化,持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千方百计“盘活”非遗这份“厚家底”,让其加速转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在保护非遗方面,该市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社会资金累计投入8552.8万元。在此基础上,围绕建立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助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共同精神家园三大目标,逐渐构建起保护、传承、转化、发展统筹协调的新格局。

2017年11月1日,《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是全省第一个开展非遗保护立法的市;从2018年起,吕梁把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列入每年市级财政预算;2019年,《吕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出台,还配套出台了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

该市还积极开展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前期资料的录制及拍摄,对非遗濒危项目进行了抢救性记录,拍摄了《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吕梁片区宣传片》等专题视频,完成了实验区项目数据档案库建设,制作了《孝义皮影木偶艺人口述史》等数字化保护产品50个。

今年5月,通过“东方甄选山西行”专场直播,回甜爽口的汾酒、筋道爽滑的柳林碗团、软糯香甜的青塘村粽子等非遗产品广受市场青睐,订单量直线上升。这场直播让杏花村汾酒酿制技艺、柳林碗团制作技艺、青塘村粽子3项非遗“破圈”传播,同时也激发出了非遗产品本身的经济价值。

在年初的“欢乐中国年·地道山西味”山西文化和旅游中国年推介活动上,孝义皮影木偶剧团的两位非遗传承人刘亚星、石磊上演了一段别具特色的木偶戏表演,并通过网络直播进一步宣传了吕梁非遗文化。

在2022年“非遗在身边·文化共传承”活动中,国家导游大师牛刚、山西金牌导游王瑾通过直播镜头讲述孝义非遗背后的故事,带领网友领略孝义的非遗魅力,感受非遗活态传承。

孝义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直播+非遗”“文旅活动+非遗”模式,吸引了年轻用户的关注,有效推动了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

数字化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中。孝义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世伟认为,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让非遗技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可有效保护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技艺,让越来越多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活。

今年1月,省文旅厅以公开、公益形式发布3项在全省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非遗数字文创藏品。其中,孝义皮影戏《收五毒》、中阳剪纸《猴献桃娃娃》作为山西非遗数字藏品,发布后几分钟就被抢购一空,展示了吕梁非遗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

“要创新运用电商和新媒体等平台,加大非遗人才培养,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4月10日至11日,吕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奇英赴中阳、交口、石楼调研时,再次强调了科技在非遗传承方面的重要性。

留住文化基因,传承红色血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性保护与传承,正在不断地转化为吕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全明

标签: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3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