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互联网 > > 正文

当前报道:华泰柏瑞:不是每一次破局都会成为王者

时间:2023-02-24 18:00:58 来源:中金在线财经号 发布者:DN032

2011年的某一天,时任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韩勇,接到一通电话。

电话那头,是时任华泰柏瑞董事长齐亮。“兄弟,你过来帮我吧。”

彼时,华泰柏瑞刚在一年多前,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相关资料图)

一封长达9700余字、后被称为“万言书”的匿名举报信,罗列了时任华泰柏瑞总经理陈国杰长期干预投资、给自身发放高额奖金、违法违规等“罪状”,并建议证监会、检察院、中外股东、董事监事重视,安排专人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面的稽核检查。

举报风波的来由,系2009年末公司内部一场涉及“投研市场两条线”的改革。

倘若开启上帝视角便可发现,华泰柏瑞早期的发展并不太好。自2004年成立后,公司规模始终徘徊在300亿元之下,而这与彼时市场格局相对固化不无关系。

2007年大扩容后基金行业原地踏步多年,陷入残酷的存量竞争。老牌公司的强大肉眼可见,“老十家”几乎霸占了第一梯队,“强者恒强”、“中小基金公司无路可走”的说法一度引发广泛共鸣。

对于华泰柏瑞而言,改革成为唯一的出路。但齐亮深知,想赶上华夏、南方、嘉实等行业巨头,照搬它们走过的路,不可能成功,也没有这种机会。而且主动管理型基金,要做到长期业绩好,是很难的。

所以,彼时的华泰柏瑞更侧重于做一些指数化的ETF产品,因为公司在ETF领域颇具优势。比如,公司副总经理房伟力是ETF专家,从2003年开始就参与过国内多只ETF设计申报,是业内第一批接触ETF的人;2006年,公司成功发行了业内首只具有Smart概念的上证红利ETF,成为首批获准发行ETF的基金公司之一。

然而这一切,却因为那封举报信的出现,令公司深陷舆论漩涡。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来应对外界舆论,这也使得基金公司应急机制首次在行业内出现。

最终,在时隔一年后的2011年末,陈国杰正式辞去总经理职务,由来自华安基金的韩勇接任。

01 ETF先锋

作为陈国杰的接任者,韩勇可谓来头不小。

公开信息显示,韩勇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北京大学学习,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金融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为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曾任职于君安证券、华夏证券、中国证监会。

2007年7月至2011年9月,韩勇任职于华安基金,担任公司副总经理。在任期间,因为圆满处理“雷曼事件”,以及成功翻盘濒临清盘边缘的华安180ETF,韩勇在公司内部奠定了地位,也在行业内获得了很高的声誉。

“领导力很强,务实低调,处变不惊,但比较好面子。”这是前华安员工对韩勇的印象。

2011年4月,华安基金突然进行了一次内部人事调动,韩勇由分管中后台业务,被调为分管市场。在那次内部人事调动的数月后,韩勇加盟了华泰柏瑞,并很快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高光时刻。

2012年5月4日,国内首只跨市场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成立。按照当时的报道,该基金首发募集329.69亿份,刷新了2006年12月13日以来的基金首发纪录,同时也是A股有史以来募集规模最大的指数基金和现存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

在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发行期间,韩勇给全体员工,发过一封内部邮件《让我们把握命运争取最后的成功》。信中,他写道:“两只沪深300ETF的发行竞争,注定成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的重要一页,我们华泰柏瑞现在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有利的外部因素几乎占尽,击败强大对手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

最终,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在募集额度上,击败了彼时风光无两的另一家头部公募。

凭此一役,华泰柏瑞一举成为公募界的ETF先锋,公司规模和行业地位也获得显著提升。其中,非货基规模从2011年末的132.55亿元,迅速增长至2012年末的365.08亿元,排名也从第35位跃升至第22位,距离TOP20仅一步之遥。

按照业内人士回忆,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风光,与时任董事长齐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要做一流的ETF管理者”是齐亮定下的战略,而韩勇只是运气好。

事实上,在一个市场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先行者并不意味着稳坐钓鱼台,特别是在ETF爆发的2018年。那一年,全市场ETF发行规模超过760亿元。而华泰柏瑞只发行了两只产品,合计发行规模仅有22亿元。最终,在2018年的股票型ETF基金规模排名中,华泰柏瑞与ETF“大厂”的差距扩大至500亿元。

到了2019年,ETF基金的火热势头仍在持续。不少基金公司将赛道/行业/主题ETF作为重点方向,华泰柏瑞在那一年发行了华泰柏瑞中证科技100ETF。但相对于其他公司多方位多赛道的布局,华泰柏瑞在上述领域的发力,显然有点后知后觉。

韩勇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补救发力。2020年末,华泰柏瑞发行了全市场首只光伏ETF——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ETF,正巧赶上了光伏行业大涨的风口,最终大获成功。2021-2022年间,华泰柏瑞更是加大力度,先后布局了互联网、智能驾驶、游戏动漫、稀土、物联网、创新药、医疗保健、云计算、电力、中医药、疫苗等多个行业主题。

时至今日,仅在股票ETF这一细分赛道上,华泰柏瑞的规模就超过了千亿。但作为ETF先锋的华泰柏瑞,却已被ETF“大厂”远远地甩在身后,规模相差了千亿。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2.12.31

进入2023年后,随着大量资金借道ETF抄底A股,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权益ETF“巨无霸”。数据显示,截至1月16日,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规模超过800亿元,成为全市场首只规模突破800亿元的权益ETF。

如果再算上“上证红利ETF”和“光伏ETF”两只百亿级的旗舰产品,ETF业务已然成为了华泰柏瑞对外宣传的一面旗帜。

02 AB面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三只ETF外,公司再没有令人记得住的代表产品。”这是业内对华泰柏瑞打上的标签。

其实,在公司内部还拥有量化与海外、主动权益等投资团队,但与ETF相比,存在感却不强。

2012年,韩勇上任后,对于“如何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特点建设一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这一命题,曾做过认真的审视和思考。

在他看来,每家基金公司的资源禀赋不同,对应的发展路径自然不同。先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制定一条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或是中小基金公司的取胜之道。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到公司的实际情况和长远规划,不能过分依赖单一产品路径,要勇于试错,敢于创新。

正是基于这样的管理理念,华泰柏瑞在延续ETF运营优势的同时,逐步建立起了新的量化和固收团队,并夯实主动权益领域的投资能力,试图从最初的“ETF先锋”转型成为特色鲜明的投资“多面手”。

履新华泰柏瑞总经理第二年,韩勇便找到了拥有丰富量化投资经验的田汉卿,力邀她加入公司。田汉卿曾是巴克莱全球投资(BGI)亚洲量化团队主要负责人之一,是国内少数拥有海外一线量化团队核心投资岗位经验的基金经理,与富国基金的李笑薇、景顺长城的黎海威,并称公募界的“量化三杰”。

优秀人才对公司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在田汉卿带领下,华泰柏瑞迅速开辟出了崭新的量化阵地,打造了一支业内公认的王牌量化团队。

在2017年市场上全部128只主动量化基金中,田汉卿和盛豪共同管理的“华泰柏瑞量化优选”以24.38%的年度回报闯入业绩前三名,同门多只量化基金入围榜单前十名,整体表现令人瞩目,但此后的表现却难言突出。

近3年、近5年的收益明显跑输同类经理,同类排名也徘徊在行业中游。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3.2.23

在量化基金规模排名方面,公司更是落后于同样拥有公募“量化三杰”的景顺长城和富国基金,排名第14位,规模仅有37.25亿元。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2.12.31

规模小,并非华泰柏瑞一家的问题。因为国内公募量化的发展,自2004年光大保德信量化股票产品推出后,就基本保持着“龟速”前行。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投资者对公募量化产品的认知不足;另一方面公募量化产品存在限制反向交易以及自动交易的束缚。

所以时至今日,国内公募量化规模只有2700亿元,仅占公募总规模的1%。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2.12.31

如果说,量化没发展起来是受制于外部因素,那么,主动权益没做好,就只能归咎于自身问题了。

事实上,在公司内部,拥有着多位经验丰富的投研领军人物,比如李晓西、沈雪峰、张慧、方纬等人,但他们近年来的表现却很难令人满意。

李晓西,仅在近3个月的表现中,好于同类经理;沈雪峰,在短周期维度上的表现较好;方纬,也只是在近5年收益上,略胜一筹;张慧,则是几个人中表现相对较好的,特别是在长期投资中,业绩优异。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3.2.23

如果扩大至整个公司层面看,华泰柏瑞在权益投资上的短板更为明显。不论是短期收益,还是长期业绩,华泰柏瑞的表现均落后于同类公司,排名也相对靠后。

来源:iFinD,数据截至2023.2.23

显而易见,主动权益类产品并不是华泰柏瑞的优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似乎还是人才的缺乏。在华泰柏瑞内部,近年来仅培养出董辰一人。

在2022年“风火轮”行情之下,董辰所管理的“华泰柏瑞多策略混合A”和“华泰柏瑞富利混合A”分别获得7.46%和7.39%的收益率。其中,“华泰柏瑞富利混合A”更是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宠儿。半年报显示,该基金的机构持有比例超过了90%。

董辰的管理规模也因此快速增长,主动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很快突破了百亿大关,而整个公司的这类产品规模还不到400亿。

03 “狼性”不足

作为公司的管理者,韩勇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

他认为,基金行业归根结底属于人才依赖型行业。如果说投资能力体现了一家基金公司的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人才的根基之上。只有挖掘并留住优秀的人才,打造出一支具备战斗力的队伍,才能在大浪淘沙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

很可惜,除了早年间引入的田汉卿和近年来培养的董辰外,几乎看不到公司层面对于人才的重视。

面对公募行业越来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华泰柏瑞则显得“狼性”不足。因为按照公司目前旗舰产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的发展势头来看,800亿的体量,是可以顺利达成公司每年KPI考核的,压力小了,身上自然就少了一股“狼性”。所以,公司内部氛围不是很“卷”,整体待遇也很一般。

而作为华泰柏瑞参股股东的华泰证券,似乎也没有对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目前华泰证券参股的两家基金公司——南方基金和华泰柏瑞,正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南方基金大而全,华泰柏瑞则是小而精。所以,近年来并没有看到华泰柏瑞像其他头部公募那样“野蛮成长”。

事实上,对于国内公募基金公司而言,曾经存在一个发展路径的疑问:做精品店?还是平台型公司?

参照海外资管巨头的发展路径来看,一些公司都曾经抓住过大的差异化机会,后来大多又往平台型公司的方向进化。其实,国内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曾经试图走差异化发展路径,破局者却寥寥。比如,曾经有中小型公司将固收当成主攻方向,一度在业内颇有口碑,但从结果来看,却并未成为细分领域的巨头。

韩勇的一位业内好友曾说过,沪深300ETF算是齐亮送给他的一个大礼包,公司因此“躺赢”了十年。

下一个十年,华泰柏瑞的“沪深300ETF”又将来自哪里?

标签: 基金公司 公司内部 副总经理

抢先读

相关文章

热文推荐

精彩放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版权所有© 2011-2020  产业研究网  www.coalstudy.com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

联系我们:39 60 29 14 2 @qq.com

皖ICP备2022009963号-13